2022年1月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已正式实施】
2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
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介绍,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社保滚存结余4.8万亿元,可支付月数在14月以上。基金整体上收大于支,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有保障的。
近年来财政部门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确保各地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 加大中央财政的补助力度。1998年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以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2021年安排的补助资金超过6000亿元,支持地方缓解基金的收支压力。

提高调剂比例。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的比例提高到4.5%,调剂的总规模达到了9300亿元,重点支持收支矛盾突出的省份,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一些省份的净收益金额超过了2100亿元。
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中央层面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资金在全国范围互济余缺,有利于发挥基金规模效应,增强支撑能力。这项工作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测算资金调拨规模,合理调剂地区间基金余缺,加强对地方实施工作的跟踪指导,及时调整完善政策举措。
另据人社部今天举行的发布会透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
2018年7月,建立实施了基金中央调剂制度,适度均衡了省际之间养老保险基金负担,迈出了全国统筹的第一步。
2018年至2021年,中央调剂制度实施四年间,共跨省调剂资金6000多亿元,其中2021年跨省调剂的规模达到210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困难省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从今年1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介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今年1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国统筹制度实施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用于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从县级统筹起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2020年底,各省份都实现了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间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亓涛表示,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存在差异,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省份基金结余比较多,但是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重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尽快实现全国统筹,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基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2018年7月,建立实施了基金中央调剂制度,适度均衡了省际之间养老保险基金负担,迈出了全国统筹的第一步。2018-2021年,中央调剂制度实施四年间,共跨省调剂资金6000多亿元,其中2021年跨省调剂的规模达到210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困难省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今年1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亓涛表示,全国统筹制度实施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用于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在制度上解决了基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困难地区的养老金发放更有保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全国统筹调剂资金的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调拨顺畅。
“全国统筹制度实施以后,将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分担机制,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不会减小,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将更加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都将进一步压实。同时,全国统筹以后,通过加强对养老保险政策、基金管理、经办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整体保障能力,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更好地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参保企业和参保人员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暂无评论内容